首页 > 最新动态 > “梅”好时光在“浙”里
最新动态
“梅”好时光在“浙”里
2025-06-123

又到一年杨梅季,今夏的这口鲜甜,正在陆续上市。

作为最具辨识度的土特产之一,?浙江各杨梅产地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杨梅特色产业不动摇,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等?杨梅经济共富链?,持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科技强、品牌亮、百姓富”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今天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各地的特色做法吧~

图片


图片

浙江杨梅栽培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色、香、味俱佳的优秀品质,孕育了“东魁”“荸荠种”“早佳”等优质品种。近年来,浙江杨梅产业更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大棚种植技术不仅让杨梅成熟期提前20天左右,避开雨季影响,还有效减少了采前落果和腐烂,为农户带来5万元以上的亩均收益。


图片

宁波余姚市牟山镇以“红色引擎”驱动农业现代化,打造30亩西山白杨梅大棚种植示范基地。镇党委牵手相关行政村党组织成立牟富强村公司,选派“牟湖先锋”助农团队,联合农业专家指导农户建立“机械运输+智能分选”现代化采收体系,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创新构建“精准温控+立体授粉+生态防控+机械作业”四位一体种植模式,党员联村联片狠抓品控,镇党委牵头抓好营销宣传,推动传统果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党建+科技+机械+共富”的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图片

温州市永嘉县云岭乡深化与永嘉县科学技术局、省农科院永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黄岩杨梅技术服务大队等机构党建联建工作,促使云岭乡高山杨梅采用罗幔栽培和“三改一统”技术改造(改修剪、清园、施肥时间,统一科学施肥方案),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易受梅雨季高温、虫害影响的弊端,保障了杨梅安全越冬,品质优良广受认可。 目前,示范基地罗幔设施覆盖近2000棵杨梅树,2024年产量突破10万斤,均价达60元/斤以上,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图片

在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坚持深化“醉梅湖塘”共富党建联建,通过“一村一策”助力共富。如型塘盘龙山庄杨梅园塘盘龙山庄杨梅园通过运用智能化大棚技术,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确调控,模拟出最适宜杨梅生长的环境,达到杨梅品质与产量双提升,实现杨梅提前20多天上市,价格可提高5倍左右,采摘期延长半个月左右。


图片

金华兰溪市深化与省农科院、浙大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党建联建,先后培育“金牛奖”获得者2名,打造省级示范未来农场2个。近年来,在党建联建机制引领下,兰溪大棚种植迈入“5.0时代”,打造集成温湿监控、水肥药一体化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大棚,精品果率提升28%,亩均效益从5万元增至8万元。


图片

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鼓励党员种植户带头使用新技术,如“金诺杨梅·共富工坊”党员农户通过搭建双膜大棚,集成“保温+增温+控温”系统,精准调控棚内环境。与省农科院专家人才结对,引进应用促早栽培成套技术,成功将杨梅成熟期提前45天、采摘期延长15天以上,有效规避梅雨季节影响,实现商品果率提升至85%,亩产3000斤、产值超20万元。目前已累计帮扶100余户农户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约1.3万元。


图片

浙江杨梅的鲜果面积、产量、产值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深加工产品(杨梅酒、果酱、冻干粉)及文旅融合(杨梅节、采摘游等)产值持续攀升。


图片

宁波慈溪市通过党建联建,以绵延千年的杨梅产业带为脉络,融入非遗青瓷、智能制造等人文基因,一体推进杨梅主题乐园、健身步道、艺术村落等文旅项目建设,以梅为媒催生红色研学、乐活市集等新业态,打造“古树杨梅·青瓷寻踪”等十余条主题旅游路线,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带动文旅产业2000余万元。


图片

绍兴市新昌县七星街道杨梅山村深耕“土特产”文章,立足杨梅特色产业,打造“杨梅山上杨梅红·共富工坊”,由村集体与农户携手制作推广独家杨梅酒,创立“上首屋”杨梅酒品牌,延链发展杨梅采摘观光游,配套完善民宿、星空露营基地等设施场景,不断拓展杨梅产业增值新空间。


图片

宁波市江北区通过“杨梅+旅游”“杨梅+深加工”等模式,形成了从鲜果采摘到杨梅酒等衍生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依托云湖共富“播”坊,建立“导师带主播、主播带农户”的三级帮带机制,推动直播销售。每年杨梅季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并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游客增长量,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亿元。


图片

台州市仙居县充分发挥“党建红·杨梅红”产业链党建联建作用,扶持杨梅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杨梅领域顶尖人才,打造了国内首创的万吨级杨梅深加工生产线,推出杨梅酒、杨梅汁、杨梅曲奇等21款“神仙大农”品牌产品,并建设升级“杨梅小镇”、杨梅科技博物馆和主题公园,开发“吃住游”全链条体验,实现从单一鲜果销售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跨越。


图片

在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一颗颗深红的二都杨梅正串起“甜蜜产业链”。党员干部化身志愿者忙着帮农户采摘,游客沉浸式体验采摘乐趣,农家乐飘出杨梅特色菜香;在“共富工坊”里,杨梅化身果酒、果汁,身价倍增;电商直播、文创开发,让“梅”好故事飞入千家万户。驿亭正以党建引领,以梅为媒,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小杨梅撬动大产业,铺就乡村振兴“共富路”。


图片

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力洋酒业·共富工坊”与盖仓村党委开展党建联建,由工坊统一收购村里的炭梅,用于酿制杨梅酒。“盖仓村的炭梅酸甜多汁、果肉结实,泡酒后沉淀物少,是理想的原材料。”工坊负责人应珍珍说。


图片

长期以来,杨梅果期短、不耐贮存的特点,使得种植规模和市场拓展受到制约。如今,随着线上销售渠道的迅速崛起和“预冷+气调包装+冷链专线”物流体系的成熟应用,浙江杨梅不仅通过线上销往全国,近两年出口量还保持20%以上增速。


图片

嘉兴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村党委立足“大尖山”片区组团杨梅特色,在市邮政局、市交通局等市级部门的支持下,牵手邮政、顺丰两大物流企业打造“邮乐惠”党建联建项目,构建“电商直播+快递物流”一体化产销体系,进一步拓宽销售了半径、突破地域限制,成功销往天津、上海等全国10多个城市,帮助片区内200余农户售出杨梅5000余份,增收30多万元。


图片

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潮面村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建立共富“梅”好食光幸福集市,利用350平方米闲置场地,设立200个无偿摊位,通过农户集中自产自销方式,进一步扩大杨梅销售渠道,并借力市区媒体多方宣传报道,杨梅季期间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成倍增长,晚稻杨梅更加出岛破圈。


图片

台州市黄岩区南城街道党工委瞄准杨梅成熟后的关键销售期,将百姓临街、路边粗放销售模式集中整合,建设杨梅驿站、“乡里乡亲”共富集市等项目,打造统一销售基地。同时由物流园党支部牵头,联合多个乡镇街道成立快递物流共配中心联盟,引入共享物流、运用新型氮气“冷藏”锁鲜等技术,延长杨梅运输链。通过线上线下两手抓,不断做大做强杨梅产业,目前药山杨梅已销售至全国33个省份,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图片

丽水市青田县三溪口街道白浦村依托“‘梅’好生活·共富工坊”,建成冷链系统延伸产业链,推动杨梅及杨梅汁、果酒等深加工产品远销海外;同时携手浙江辉煌通航公司打造低空旅游综合体,开通全市首条杨梅运输无人机航线,借力低空经济实现鲜果“腾云出山”,推动三产融合,走出“冷链深加工+低空快运+跨境品牌”的特色新路径。



来源:浙江省各地组织部

编辑:汤晓燕

责编:施安南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