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组工志 | “浙”样服务!让流动党员“安家”更“安心”
最新动态
组工志 | “浙”样服务!让流动党员“安家”更“安心”
2025-06-194

编者按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如何凝聚流动的先锋力量?请看浙江各地探索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共管共建机制、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做好关心关爱服务的创新实践。

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组织委员

谢芳

流动党员管理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服务工作,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摸排管理难、学习覆盖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真正促进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

  织密排查纳管信息网,促进流动党员协同共治。建立“走访排摸+自主报到”相结合的排摸纳管机制,深入辖区网格、小区、企业开展“一对一”联系排查,实现全域覆盖、不留死角。依托“流动党员服务岗”设立线下登记点,引导流动党员扫码签到,织紧织密流动党员基本信息“一张网”。

  结合党员模块化教育,推动流动党员“双向”赋能。根据流动党员特点需求,丰富“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形式,有效平衡工学矛盾。开发模块化教育系统学分认证功能,实现流动党员线上学习实时积分,探索流入流出双地学分互认。抓好线下集中共学,建立流动党员驿站,每月开展特色主题党日,确保流动党员思想“不掉链”、学习“不掉线”。

  探索“流动主理人”机制,引导流动党员反哺异乡。深化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集成供给改革,以“社区主理人”身份认领党群服务中心微项目,增强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充分畅通流动党员服务他乡的作用发挥渠道,组织流动党员围绕“老乡”调解、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方面领办好事、参加志愿活动,为辖区其他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以“流动带流动”。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党委委员 

王凯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作为童装产业重镇,企业多、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针对这一实际,近年来,织里镇秉持“来了就是织里人”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育融”工作模式,做好“有效覆盖”“有效管理”“有效引领”三篇文章,凝聚起流动党员群体“新”共识。

  组织纵深建设,齐抓共管有力度。以“党委+支部+社会团体党组织”为主体,持续完善“1+6+N”新织里人党组织架构,聘任异地流动党组织委员、优秀流动党员任“新织里人”党组织委员,实现组织共建有形有效。用好网格员上门访、异地商协会联动找等方式,根据童装产业季节性、周期性特点,每年开展两次流动党员集中排摸,运用“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浙里流动先锋码”等数字场景,全面更新纳管名单,实现管理共治有形有效。

  资源扩面提质,培训教育有深度。实现全镇61个各领域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教育阵地资源集成化升级,结合党员模块化教育培训、学习教育等活动,深挖织里镇行业特点,联合镇工会、妇联、市场监管等单位,为流动党员开设“党建+专业课程”,有效破解“大水漫灌式”输出转变为“精准滴灌式输入”。为有效解决流动党员“工学矛盾”,充分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设立“云端课堂”,及时汲取党的最新理论养分。

  平台拓展深化,价值认同有温度。深化“红新圆桌会”机制,流动党员与“两代表一委员”、两新党组织书记、商协会负责人等面对面,从“权益保障、激励评价、服务奉献”等维度进行商讨,推动织里就业、营商和居住环境向好发展。联动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流动党员“三同三共 五新先锋”等先进评选,全面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推动流动党员由“流入”变为“融入”,实现“新家新作为”。


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组织委员

金敏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党员数量的增多、流动范围的扩大、流动频次的提高,成为了党员队伍管理亟待破解的难题。聚焦问题,靶向发力,全面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关爱,才能进一步促进党员作用全面有效发挥。

  让党员流动不“流家”。流动党员虽然离开了故乡,但不会离开党组织这个“家”。为了让流入的党员有家的感觉,也为了能确保每一位流动党员都不掉队,我们综合考量街道辖区中心地理位置优势、人流集中、交通便利以及硬件设施完善等情况,选定一个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之家”,并以街道及29个村社“流动党员服务驿站”为联络点,全覆盖管理辖区流动党员,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离乡不离家”。

  让党员流动不“流学”。流动党员虽在外“流动”,但党员身份赋予的职责使命没有变,“流动”不应成为学习教育“盲区”出现的借口。我们依托“流动党员之家”活动阵地,确定每月15日为街道辖区流动党员活动日,开展“汇流入‘城’幸福向‘南’”流动党员系列服务活动,并联动“流动党员服务驿站”,推行理论联学、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等方式,为流动党员“补钙壮骨、充电蓄能”。

  让党员流动不“流心”。不断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关爱,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我们从做实精准服务入手,促进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双向奔赴”。激励更多流动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积极发挥了各自领域优势,更好地践行“远行不忘责,流动而有为”。


衢州市开化县杨林镇组织委员 

余正卿


开化县杨林镇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分布范围广、学习集中难等特点,通过“三链”协同,推动流动党员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实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建好“数据链”,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序”。开展“三进三听三问”活动,通过网络联系排、电话拉网查、入户精准核,对流动党员开展全面排查,实现基本情况、流动时间、流动地点、从事职业、联系方式、表现情况等“六个掌握”。截至目前,已对全镇77名流出党员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并建立“1+1+N”结对联系机制,定期掌握思想动态,并提供代跑代办服务93次。

  完善“教育链”,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学”。线上,制定流动党员学习指引,定期利用微信群等载体传达支部近期工作任务、活动情况及学习教育提示,畅通互动渠道,实现支部和流动党员“双向汇报”。线下,开展“送学”活动,邮寄必学书目,并结合流动党员假期返乡契机,以“主题党日”等活动为载体强化党性党纪教育,切实为流动党员“归巢充电”。

  抓实“服务链”,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一方面,探索“流动先锋双积分双评价”制度,鼓励流动党员结合自身职业优势、技能特长,积极参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发挥流动党员在外发展的“宽视野”和“新信息”等优势,开展“我为家乡做件事”活动。今年以来,累计获取各类“招财引智”信息80余条,其中亿元级项目2个、人才项目3个。



来源: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衢州市开化县杨林镇

编辑:邹姗琳

责编:施安南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