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重要课题。在宁波市鄞州区东胜街道,“1个大工委+9个大党委”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区域党建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共融”,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红色动能。
东胜街道位于三江口岸核心位置,是典型的老旧城区街道,居住人口密度大、开放式老小区多、公共设施较为陈旧。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街道基层单元的成员构成、利益诉求、社会矛盾更加多样化。
2019年4月,街道正式建立“大工委”工作机制,经过6年运行,整合提升为“红色纽带”街道大工委治理共同体,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兼职委员为纽带、功能型党组织为依托、党建联建为手段、党员双报到机制为支撑,将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近日,在东胜街道举办的“胜心同行 共谱‘新’篇” 庆祝建党104周年活动上,街道党工委全新发布了“大工委”工作的选配准入、作用发挥、日常管理、激励评价“四项机制”,4位兼职委员分别和街道的9个社区开展分片包联、与街道6个办室结对。“我们以兼职委员牵头领办共建项目激发治理内生动力,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发挥群策群力作用。”东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充分发挥兼职委员作用?东胜街道按照“四个五”的思路开展相关工作,即坚持政治、思想、组织、能力、机制“五”大引领;吸纳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居业物”、居民党员代表“五”类委员;走好学、议、领、亮、效“五”小步骤,推动兼职委员履职;在深化创客、书香、金融、校地、共富等“五”个领域开展党建联建。
樱花社区在社区“大党委”机制基础上,创新推行“社区合伙人”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多元主体资源,构建涵盖机关、校企、公益组织等多元合伙人的协同体系。社区通过腾、挪、合、借等方式,对物业、业委会集中管理的小区用房、商铺资源、公共广场进行统一规划,并由各专业领域“社区合伙人”升级打造“群樱合作社”,着力解决社区空间和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不强、“造血”能力不足、服务需求不精准等核心问题。
当前,樱花社区“社区合伙人”模式已先后吸纳48家企事业单位组成团体型合伙人、120名拥有专业特长的独立型合伙人,累计签订党建联建协议9份,共同运营协议3份,评选出领航、领学、领智等8个优秀合伙人,实施20余个家园项目,打造全龄段功能场景,年均惠及居民2万余人次。
当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资源的“核心轴”,兼职委员有效担当起联动各方的“联络员”,各类“合伙人”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的“生态圈”……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了服务居民的“最美零距离”。
记者:郑夏忆
通讯员:洪安
编辑:罗瑞斌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