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其活力与效能,直接关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色。而激活这“雁阵”的关键动能,则深植于后备力量的“源头活水”之中。当前村社换届持续深化,如何超越简单的“换人”思维,构建起选育管用的长效机制,真正破解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考验着基层党委的远见与智慧。“破壁”、“破茧”、“破虚”并举,正是激活村社干部培育新动能的深层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
源头上要“破壁”,实现“选人”有宽度。“选人难”表象之下,往往是视野的局限和壁垒的固化。为何村社后备干部库常感“捉襟见肘”,症结常在源头。传统的选拔思维,或囿于地域宗族,或困于信息孤岛,无形中筑起了人才流动的“高墙”。“破壁”之举,核心在于打破思维定势与机制藩篱。要组建专班深度排摸,建立涵盖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电商新农人等多元群体的动态“人才图谱”,以开放姿态,主动拥抱乡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新业态、新力量,将乡村“泛人才库”精准转化为干部“后备库”。要通过多维画像、民主测评、实绩验效等方式深度研判,摒弃简单“标签选人”或“印象选人”的窠臼,转向能力、实绩、潜力、口碑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不仅是拓宽了“入口”,更是重构了“人才工作需慧眼识珠”的逻辑起点。
储备上要“破茧”,实现“育人”有深度。村社干部培育,最忌“雨过地皮湿”或“大水漫灌”。人才储备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其“破茧成蝶”、堪当重任,才是核心挑战。“破茧”之策,关键在于精准赋能与实战淬炼。要通过建立“导师帮带+成长套餐”双轨制,解决“谁来带”和“怎么带”的问题,将组织关怀与个性化成长路径相结合。同时,将后备干部推向征地拆迁、项目攻坚等“吃劲岗位”跟岗锻炼是必要之举,有意识地将他们置于治理实践的最前沿,在复杂矛盾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解决真问题、应对真挑战中实现能力跃升。要强化教育培训的体系化设计,如书记带头学、擂台比武、跨域研学等,通过跳出“课堂灌输”的单一模式,走向“学、练、比、鉴”的立体化实战场景,着力于解决知识迭代和能力“保鲜”问题。唯有如此,才能锻造出既能“接天线”懂政策,又能“接地气”解难题的高素质村社骨干力量。
管控上要“破虚”,实现“管人”有效度。“重选育、轻管理”是许多地方村社干部工作流于形式的根源。管控松散、力量薄弱,背后折射的是制度设计的“虚化”与责任链条的“悬空”。“破虚”之要,在于以刚性制度和实绩导向,为培育工作注入持久的生命力。要出台系统化的培养计划、管理职责、考核办法、退出机制,并设立专员专责,其深意在于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将模糊责任压实到具体人头,避免“九龙治水”或责任虚化。要推行“实绩坐标图”考核,聚焦坐值班达标率、项目推进度、信访化解率等硬指标,并辅以“日常督查+互学互比+群众评绩”的立体考核,将评价标尺牢牢钉在“干得怎么样”的实绩上。这不仅仅是对村社干部的过程管理,更是在基层治理中鲜明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的导向,杜绝“躺平”或“镀金”心态。唯有建立优进绌退的闭环管理机制,才能确保村社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始终充满活力与压力,真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
小编有话说
你喜欢写评论吗?你想让你的观点被更多人看到、认同吗?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我们将择优刊登。
投稿邮箱:
xianfengpingtan@163.com
投稿时请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
作者:余一枫
单位: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人民政府
编辑:朱丽娜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