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云南红河县一公职人员自曝怀孕后“摆烂上班”并虚构丈夫副处级职务,官方查实后其丈夫仅为红河州某部门普通工作人员,其本人也因散布不实信息被记过处分。这一事件看似是个人虚荣心作祟,实则撕开了家风不正与作风问题交织的裂口,折射出部分公职人员及其家属对权力的扭曲认知。
家风失守,往往成为权力异化的第一道缺口。近年来,“炫权”“晒关系”现象屡见不鲜,“凡尔赛文学”悄然蜕变为“特权文学”,其本质是对公共权力私人化、家族化的扭曲展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囿于身份敏感性与纪律约束,能够严以律己、严守底线,但其配偶、子女的言行往往能检验一个干部的家风是否清正。若领导干部未能以身作则、严管亲属,其家属便极易模糊公与私的界限,丧失对权力公共属性的敬畏之心,导致“权力姓公不姓私”的家庭防线,这种认知的偏差,会让他们将公共资源视为可任意挥霍的“私有光环”与“特殊资源”,最终导致权力认知的异化与滥用。
把公权力当“特权”晒,败的是作风、伤的是民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家风不正,则作风难正;家风失守,权力观必然扭曲。在考公热潮与经济承压下,公职人员的“稳定保障”成为社会焦点,红河县这位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将“请假摆烂”“工作摊派”视为谈资,无疑是在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上撒盐,引起公众对公权力被滥用的反感。倘若部分公职人员在享受“铁饭碗”的同时,却未能以更高标准约束自身,反而通过炫耀权力制造社会隔阂,其所损害的远非个人形象,更在无形中侵蚀着人民群众对整个公职队伍的信赖基础。
正家风、严作风,方能筑牢防线赢民心。家风连着党风,作风关乎民心。每一位干部都应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状”,而非个人炫耀和可随意支配的“私产”。要自觉传承“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优良传统,将严于律己与严管家人紧密结合,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融入日常家教家风,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堤坝。要严守纪律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着力构建对干部“八小时内外”全覆盖的监督体系,将家风表现纳入干部日常管理与考核评价范畴,作为考察识别干部德行、作风的重要标尺。唯有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作风,让权力回归服务本色,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小编有话说
你喜欢写评论吗?你想让你的观点被更多人看到、认同吗?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我们将择优刊登。
投稿邮箱:
xianfengpingtan@163.com
投稿时请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
作者: 周超
单位:台州市仙居县安洲街道
编辑:朱丽娜
责编:余建红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