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杨延文: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已降至 4,974家意味着什么?
最新动态
杨延文: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已降至 4,974家意味着什么?
2025-08-061

转载来源:延文金融工作室 杨延文: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已降至 4,974家意味着什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YxMTAyMQ==&mid=2649085332&idx=1&sn=5c7dca8e4704025da0196fafdca527c8&scene=45#wechat_redirect

一、时代的高光已过,小贷行业何去何从?

曾几何时,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 2015年前后,全国小贷公司数量10000家,贷款余额超 万亿元;
- 小贷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的“合法窗口”,也是地方政府鼓励发展普惠金融的“先头兵”。

然而到了2025年,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 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已降至 4,974家,
- 实收资本 6,850亿元,贷款余额仅剩 7,361亿元,
- 与巅峰时期相比,行业规模几近“腰斩”。

?? 一张图读懂行业走向:从“活跃-冲动-疯狂”,到“观望-调整-分化”。

二、从最新数据看清现实:谁在坚持?谁已退出?


你会发现:
- 长三角和珠三角仍是小贷高地,区域经济强、民营经济活跃,是小贷得以“喘息”的主要战场;
- 中西部、小城镇的小贷公司正在加速出清,大量牌照处于“空壳”或“僵尸”状态。

?? “马太效应”显现:头部机构活得越来越好,尾部机构逐步被清退。

三、小贷公司为何走到今天?

? 曾经的优势:

- 准入门槛低,灵活高效;

- 服务“银行不愿做、做不了”的小微群体;

-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窗口期红利充足;


? 当前的困境:

- 无法吸收存款,融资渠道极其有限;

- 风控弱、成本高:传统放贷模型难以覆盖风控;

- 监管收紧:资本杠杆率、风险准备金、数据报送等要求日益严格;

- 竞争压顶:银行下沉、互联网平台挤压,小贷“无地自容”。

四、出路何在?三种可能的未来形态

1?? 回归本源,服务本地

做“小而美”的社区金融、乡村金融。精准聚焦“三农”、小微和个体户,依靠“人情+数据”建立信任。这是最好不过的业态。

2?? 科技转型,数字赋能

利用大数据、AI风控、线上化系统,重构风控与获客模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微贷模型。不少小贷公司做过类似的尝试,显然只适合头部企业的网贷小贷公司。一般般的小贷公司想都别想了,压根没这个实力。

3?? 升级融合,成为平台生态一环

- 与银行、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形成联营模式;中介,倒贷也是一种生存模式。

- 转型为“产业链金融”的执行者,为某一类核心企业上下游提供融资服务。

五、写在最后

小贷不是没有出路,而是不能再“躺着赚钱”。过去靠高息、高风险博利差的模式已翻篇了,难以为继。
未来的小贷公司,必须要回答好三个问题:

?? 你服务的是谁?
?? 你靠什么控制风险?
?? 你如何与外部生态链接?

? 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小贷公司依然是地方金融不可或缺的一环;
? 如果不能,那注定会在“功能回归、分化淘汰”的浪潮中悄然退出。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