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延文金融工作室 担保,不是“兜底”:中国担保公司该向国际担保经验学什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YxMTAyMQ==&mid=2649085340&idx=1&sn=32867e8b8ccbf8dd8d1aa0c7c8ad05a1&scene=45#wechat_redirect
?? 一句话说完:
担保不是“替人还债”,而是信用的桥梁;不是风险的容器,而是融资的催化剂。
有兴趣再往下看!
?? 导语:
在传统观念中,担保被视为“替人还钱”的无奈选择,是一纸“背锅合同”。但在现代金融体系,尤其是在国际融资活动中,担保早已从单纯的责任承担工具,演化为提高信用、降低融资门槛、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机制。那么,中国担保公司能否从这些国际经验中找到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一、“人的担保”被广泛采用,它凭什么成为主流?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担保”分为两类:一种是物的担保(如抵押、质押),另一种是人的担保(即信用担保)。而在国际融资中,人的担保——尤其是母公司担保、政府信用担保、企业联保等信用担保形式——才是主角。
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担保公司还能这样用!
根据经典案例与制度经验,“人的担保”不仅是履约保证,更具备以下三重价值:
担保人往往是借款人的开户银行、母公司或关联企业,这种紧密关系迫使担保人对借款人保持严密监督,防止违约。借款人也会因“压力在上”而更加自律。
?? 启示:中国担保公司在风控体系中,应主动接入借款人与担保人之间的真实业务关系链,提升风控效率。
很多国际项目中,政府或上级机构出面为项目提供担保,目的并不是“接盘”,而是传递信号:这个项目有人兜底、值得信任。
?? 启示:政策性担保公司应主动介入地方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产业融资,通过信用背书吸引银行跟进、这个嘛,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在一些跨境融资中,借款人可能通过避税港设立空壳公司。但融资方会要求其母公司提供担保,从而识别真正的债务人和信用责任人。
?? 启示:中国担保公司参与融资担保时,应对“隐性借款人”做穿透式调查,明确担保义务人身份。
三、对中国担保公司的建议
1. 加强信用担保产品开发
鼓励以企业征信、纳税记录、供应链合作关系等为依据进行信用担保,降低对抵押物的依赖。
2. 推动“强主体+弱主体”联保机制
通过母子公司担保、核心企业+小微企业联保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3. 建立跨境担保风险评估体系
面向“走出去”企业设计跨境担保模型,配套反担保机制和海外法律支持。
4. 引入政府兜底+市场运作的担保模式
政府担保公司为初始风险分担,市场化担保公司参与项目识别与风险控制。这已经开始了的,只不过是国有独大。
?? 结语
担保的本质,从来不只是“保”而已,它连接的是信任、规则与交易的未来。在全球化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中国的担保公司不妨跳出“兜底者”的思维,向“信用共建者”转型。国际经验已提供了样本,下一步的探索,就看我们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