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从"各自为战"到"三位一体",看“浙”里如何打通科创“任督二脉”
最新动态
从"各自为战"到"三位一体",看“浙”里如何打通科创“任督二脉”
2025-08-211
图片
图片

浙江省委第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对“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创新浙江”“怎么样建设创新浙江”“建设什么样的创新浙江”等关键问题。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是推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必然选择。为此,浙江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机制,而在探索过程中,如何破解人才有序流动等瓶颈制约,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创新策源作用,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各地纷纷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天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图片

在白马湖实验室,有这样一批人才,他们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实验室研究人员。实验室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双聘、双岗、双薪及联招、联引、联用机制,消除人才流动的壁垒。

浙江拆除学术与产业之间的“围墙”,实施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遴选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比如湖州市德清县依托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实施“双融学者计划”,通过“联合设岗+编制双轨+政策双享+自主选择”机制,推动人才在高校、企业等不同平台之间的有序流动共享互融。累计帮助德清入选省级以上创新人才17名。

舟山市定海区则聚焦海洋经济产业链发展需求,创新建立校企双向聘任、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要素对接,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九大海洋经济产业链,选派14名科技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9名行业专家受聘高校“产业教授”,实现技术需求与科研资源精准对接。去年以来促成基础研究转化合作20余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20项,拉动产值增长超8000万元。

图片

“产业教授”团队正在攻关多任务多目标雷达关键技术/舟山市定海区委组织部供图


金华市金东区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双龙人才科创中心。中心探索与国内外“双一流”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机制,通过院校直投、校企联投、资本跟投等形式,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并将浙大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北航金华北斗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作为驱动内核,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转化平台+高端人才”的协同布局机制。

舟山市普陀区打破编制壁垒,制定《加强人才工作机构编制支持保障十条举措》,建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按照“事业编制引才、企业平台用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事业编制和企业薪酬,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今年以来,核准编制70个,保障用编18人。实行专编专用,依托普陀海洋产业研究中心,划定人才专项编制,重点用于引进海洋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今年以来,招引海洋预制菜领域紧缺青年博士2名。


图片

助推人才向产业集聚,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棋局”中的“关键一手”。浙江坚持高端引领,超常规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形成1个国家实验室、3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省实验室、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38+20”的平台布局。

在杭州市余杭区,探索“科创平台+”科产教融合机制,链接好产业、企业、创业、教育、政务服务等5类要素资源,形成“产业需求→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创新闭环,提高科创平台与地方各类要素资源合作的精准性、主动性、实效性,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天目山实验室开展“伙伴计划”累计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平台数量已突破30家,孵化科研成果10余项。

图片

天目山实验室/杭州市余杭区委组织部供图


宁波市镇海区聚焦新材料与智能制造,通过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引进23支海内外科研团队,建设盈诺孵化器,整合空间、服务、基金与公共平台资源,打造“孵化器+科创学院+天使基金”全周期科创企业孵化体系。比如,首批入驻企业视曼科技自主研发LED显示驱动芯片,成功进入华硕、苹果等供应链,月订单超5000万颗。目前孵化器已集聚20余家科技企业,覆盖泛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人才—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甬江模式”。

温州市瓯海区深化校地党建联建,区委与温医大党委建立战略合作,在中国基因药谷共建全国最大的重组蛋白CDMO生产基地,引入李校堃院士团队,采取“政府重资产建设、团队轻资产运营”模式,协同推进“大药学”学科建设与产业化落地。同时推动跨平台党建联建,联合数安港管理服务中心党组共建国家级健康医疗数据应用联合实验室,通过医疗大数据分析加速生长因子系列药物临床研发,目前相关药物已应用于全国7500余家医院,惠及患者超1亿人。

聚焦人才项目落地和人才成果转化,湖州市南浔区紧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建成中心城区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百万方科创平台矩阵和镇街泛半导体产业园、未来食品产业园等特色平台,重点面向长三角区域实施“筑巢引凤”招才。

图片

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湖州市南浔区委组织部供图


图片

“这些学员的毕业设计协助解决产线国产化难题,也通过实践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真正实现结业即上岗。”在台州玉环产业人才学院实训基地里,迈得医疗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罗坚正在指导学员调试透析器组装线。据悉,台州玉环市创新“需求清单入教案、技术攻关进课堂”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全力建设技能型产业人才学院。近两年以来,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0275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23人,技能人才扩容至16.82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9.78%,居全省前三。

现代生物产业学院、纺织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大宗商品现代物流学院……各地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校企联合”“校园联合”“校所联合”“校地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打造开放共享协同育人平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间的专属“通道”越来越宽。

宁波慈溪市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浙工商职院慈溪学院,探索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慈溪模式”,通过创新以政府为主导,中职、高职和企业为主体的“一主导三协同”开放式办学模式,科学制订中高企协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形成独特的人才培育生态圈。目前,慈溪5所中职学校与浙工商职院慈溪学院创新探索中高职一体化改革试点、涉及专业14个,与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18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本、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职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80%以上。

台州临海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育人理念,实施“新苗储备、青苗掐尖、成苗沃肥”行动,贯通“中高职-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推动华海技校等11所院校每年向对口产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4000余人,全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华海药业的技术骨干(中)正在指导华海技术学校学生开展实操训练/台州临海市委组织部供图


海水养殖是舟山市嵊泗县的重要产业,有效构建产业人才梯队,激活海水养殖内生动力,嵊泗县与上海海洋大学签约共建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嵊泗分中心及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嵊泗分中心,今年通过“科技副总”等机制柔性引进22名高层次专家驻企研发,指导开展育苗、养殖、病害防治、加工保鲜等技能培训80场,覆盖养殖工800余人、辐射一线从业人员6000余人,837名技能人才纳入海水养殖全产业链人才库,带动贻贝养殖户户均收入达30万元,实现人才驱动下的长效共富。



来源:浙江省各地组织部

编辑:汤晓燕

责编:余建红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