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杨延文:县域有农商行,就有小贷公司的“甘露”
最新动态
杨延文:县域有农商行,就有小贷公司的“甘露”
2025-09-085

转载来源:延文金融工作室 杨延文:县域有农商行,就有小贷公司的“甘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YxMTAyMQ==&mid=2649085382&idx=1&sn=243c5a981f351cc0452774e77d515af9&scene=45#wechat_redirect


我常常说:在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县域金融生态里,只存在一家小贷公司了,还不能做出一两个亿的业务吗?

在我的眼里,就是“甘露”降临,你务必千方百计要争取。

不是理论推导,我自己一直正做着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答案藏在两机构的基因差异里。

 
农商行眼中的“砒霜业务”

1. 小额分散,不成规模

县域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贷款额往往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农商行客户经理跑一单的精力,和放一笔几百万的公司贷差不多,但回报却低得多。投入产出比极差,自然不喜欢做。

2. 风险难控,抵押不足

县域客户财务记录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抵押物大多是农房。

3. 考核机制“嫌弃”

很多农商行考核更看重贷款规模和利润贡献,大额房贷、政府平台贷一笔顶十笔。县域支农小额贷款,在考核表里是不得不做,干部真正的积极性却普遍不足。

结果懂的都懂,做表噻。

4. 资金机会成本太高

农商行依靠本地揽储形成的高息定期负债,更愿意投向稳健的“大项目”。相比之下,小额散户贷款被视作“占用资金、不出效益”的砒霜。

 

小贷公司眼中的“甘露业务”

1. 市场真空地带

农商行、农行嫌小嫌散的客户,正是小贷公司赖以生存的客群。别人不愿做的,恰恰是小贷公司的主战场

2. 灵活定价机制

小贷公司资金成本较高,但利率市场化程度更大,可以通过利差覆盖风险和运营成本。在今天的利率空间,反而成为生存空间。点到为止吧。

3. 反应速度快

小贷公司审批流程简单,客户“今天要钱,今晚就到账”,更符合县域农户、小微“急用钱”的现实需求。效率就是竞争力。

4. 熟人社会优势

县域小贷公司老板大多深耕本地,和客户完完全全存在“熟人金融”关系。信息不对称在这里反而能被人情、信誉链条部分化解。银行觉得风险大,小贷公司却能凭关系和经验控制。

 

三、砒霜与甘露的本质差别

资金逻辑不同:农商行有负债,不能接受高风险高成本业务;小贷公司本也资金成本高,但能靠高利率存活。
战略目标不同:农商行追求规模与稳健,小贷公司追求灵活与盈利。
考核机制不同:农商行看规模与结构,小贷公司看回报与效率。

所以,县域市场不是天生的毒药,也不是天然的灵药,而是要看谁的胃口合适

 


 

小贷公司至今没有搞懂

小贷公司之所以能把“砒霜”变“甘露”,靠的是:
- 灵活定价,能容忍更高风险;
- 快速审批,能满足急需资金;
- 本地熟人,能维系信任链条。

未来,小贷公司仍将是县域金融的重要补充者。但也必须警惕:过度依赖关系贷容易形成隐性坏账;政策环境收紧时,资金链风险也会加大。

 


同样的县域业务,农商行嫌弃,小贷公司追捧。
本质不是客户的价值不同,而是机构的视角和机制不同。

农商行眼里:这是“费力不讨好”的砒霜;
小贷公司眼里:这是“滋养生命”的甘露。

县域市场不是鸡肋,而是多元金融主体各展所长的舞台。农商行要立稳基本盘,小贷公司要填补金融缝隙,二者不是零和,而是互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