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下午3时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以下为李云泽局长的问答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先生,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先生,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先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李云泽先生作介绍。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 李云泽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金融监管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十四五”以来,从原银保监会到金融监管总局,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有关情况。
一是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更加雄厚。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我国占据6席。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大型机构主力军和压舱石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机构服务当地、特色发展取得实效。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二是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民生保障显著增强。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三是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监管体制深刻变革。坚决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金融委决策部署,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四级垂管”架构有效运转,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防非打非机制全面覆盖。监管质效持续提升。监管法制“四梁八柱”加快搭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得到全面强化。坚持严格执法、敢于亮剑,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责任人3.6万人次,罚没金额210亿元。监管合力加快凝聚。无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还是房地产、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央地协同、部门联动更加密切,形成了“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关于银行业的稳定性,请问中小银行风险化解进展如何?具体的话,金融机构的风险压降情况如何?这里有两个数字,在2024年年底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4295家,在2019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4600多家,这个数字的降低是否是因为这个风险化解的努力?到底中国有多少银行金融机构是被列为高风险金融机构?谢谢。
李云泽: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国内外同行以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十四五”时期,我们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首位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决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这16字方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这也是刚才彭博社记者比较关注的。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综合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实施。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最近,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外资投行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高风险金融资产的规模大幅下降,今后两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他们也认为中国金融风险防控化解成效是显著的,风险是可控的。
二是加快推进改革转型。总的方向是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公司治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5年来,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保险、资管等机构加快回归本源,功能定位不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刚才这位记者关注到的2023、2024年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的精神,加大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力度的结果,相关工作是有力有序的。
三是重拳整治金融乱象。集中治理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肃查处利用关联交易非法输送利益,清退违法违规股东3600多个,一批不法金融集团得到依法处置。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加强资金穿透监管,着力整治层层嵌套、空转套利,严格规范交叉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助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多措并举稳定融资,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52%。牵头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有力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严守不新增隐债的红线,依法合规对融资平台开展债务重组和置换,助力地方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请问“十四五”时期,金融监管总局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和成效如何?谢谢。
李云泽: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从经济社会大局出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增一优一补”。
“一增”就是增供给,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强化有效投资的融资保障,为沿江高铁、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充分发挥7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撬动投资9万多亿元。加强提振消费的金融供给,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贷款余额增长80%。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0%。搭建了新能源车“车险好投保”平台,推动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目前在保车辆超过4000万辆。助力实施稳外贸政策,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打造跨境贸易金融服务“快车道”,为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优”就是优结构,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强科技信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去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和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四项试点”,累计为科技领域新增投资超过万亿元,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补”就是补短板,切实强化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持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疫情期间,对17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惠及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去年以来,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放贷款22万亿元。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范围,涉及贷款9.4万亿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脱贫地区发放贷款31.5万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4000亿元,支持脱贫户和监测对象900万户次。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14.6%。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全国,“十四五”期间亩均保额提升了72%。更好满足养老健康需求,商业养老金、养老理财等业务试点稳步推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不断加快。大病保险服务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5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助力提升灾害保障水平,保险业针对洪涝灾害、台风地震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推动防灾减灾“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织牢。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请问,金融监管总局在提升监管能力水平方面有哪些举措和进展?谢谢。
李云泽: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深入实施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四新工程”,奋力实现思想大转变、工作大变样、监管大提升。
一是制度短板加快补齐。行业重要法律修订取得重大进展,上周银监法修订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保险法修订也在加快推进。监管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5年来发布各类规制171件,包括银行、保险、资管、非银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指引,以及资本管理、资产分类等重要监管规则,基本建立起贯通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从准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
二是监管效能显著增强。把握实质风险,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坚持高风险高强度、低风险低强度,把宝贵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监管权限。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果断出手,形成震慑,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规划实施“金监工程”,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全面强化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监管为民”深入践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的“大消保”格局初步建成。督促机构加强产品适当性管理,规范营销行为,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上线金融消保服务平台和产品查询平台,方便消费者“掌上查、指尖办”。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发案数量较“十三五”时期下降五成,努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四是引领行业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健全。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多管齐下整治无序竞争。实施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车险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报行合一”,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更是创20年来新低,行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谢谢。
来源:国新网
编辑:李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