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释放重磅信号→
最新动态
金融监管总局释放重磅信号→
2024-09-03
8
8月中旬以来,金融监管总局连续公开了一批全国两会建议提案答复,其中多次提及支持小微、“三农”等,强调为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营造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其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涉农贷款价格和贷款管理、涉农抵质押物不足等焦点话题得到回复。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7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提供良好外部政策环境
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一直注重发挥政策合力,联动相关部门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配套政策,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差异化监管,权重法下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对中小企业贷款适用85%的风险权重、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适用75%的风险权重,有效节约了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占用的资本。出台不良容忍度政策,明确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在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绩效评价的扣分因素。
同时,健全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加快健全融资担保行业监管规制,重点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联合财政部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对示范区提供财政资金奖补。
此外,金融监管总局联合税务总局深化“银税互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信易贷”模式,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破解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
“下一步,将继续联动相关部门落实好支持政策,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提供良好外部政策环境。”金融监管总局在答复中指出。
加力支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连续多年作出工作部署,加强监管政策引领,要求银行机构大力支持粮食安全战略,加大对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贷支持,探索对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供应链企业信贷服务有效模式,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以及产粮大县的信贷保险投入。
2023年初,原银保监会新增粮食重点领域信贷统计。截至2024年3月末,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6%,较年初增长11.47%。截至2023年末,农林牧渔业贷款5.84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4692亿元,同比增长32.5%。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定期监测各银行机构粮食重点领域信贷投入,引导银行机构支持主粮种植、种子培育、农业专业机械、米面粮油制造、谷物仓储、农田基本建设等粮食重点领域。
引导机构落实好小微无还本续贷监管政策
近年来,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成本和效率问题受到关注。为了缩短小微企业贷款周转时间,提高续贷效率,降低资金“过桥”成本,金融监管总局在要求银行审慎规范经营、管好风险的前提下,出台了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明确了一系列监管要求。
其中,原中国银监会完善监管制度,明确了无还本续贷标准以及风险分类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3〕42号)进一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开发小微企业续贷专门产品或完善现有产品续贷功能,原则上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都应具备续贷功能。在每年开展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中,也专门设置了小微企业续贷相关指标。
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续贷业务稳步增长。截至今年5月末,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5.6万亿元,同比增长25.6%。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好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监管政策,优化无还本续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稳定涉农贷款价格 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管理
针对稳定涉农贷款价格,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银行机构加强涉农贷款定价管理,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合理确定普惠型涉农贷款利率水平;规范与第三方合作,引导降低收费水平,对于收费过高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终止合作;加强服务价格披露,确保涉农主体了解其实际承担的融资成本。
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5.41%,较5年前下降2.27个百分点,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利差缩小1.22个百分点,手续费连续多年下降,涉农领域贷款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另外,针对涉农信贷资金使用管理问题,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持续督促银行机构规范涉农贷款贷后管理,加强贷款“三查”,建立贷款资金用途监控和定期排查机制,严禁套取、挪用贷款资金;加强风险监测管理,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金融监管总局也将持续关注涉农信贷资产质量,定期开展监管抽查核实,做好资金流向问题线索筛查分析,及时提示化解风险。
缓解涉农抵质押物不足问题
涉农抵质押物不足问题是“三农”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针对企业贷款亲属担保问题,金融监管总局回复称,现行监管制度并无针对企业贷款需法定代表人亲属进行担保的相关规定。实践中,商业银行根据法律法规,结合贷款项目情况、借款人信用状况等,审慎判断贷款是否需要担保并确定担保形式。
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加强政策引领,积极破解抵质押难题。比如,支持银行机构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借款人资信状况、企业生产经营、偿债能力等因素,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降低对担保和抵质押物的过度依赖,稳步提升信用贷款占比。鼓励银行机构积极研究盘活农村资产,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鼓励金融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开展整村授信、整村担保等。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达到36.72%。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引导银行机构不断优化机制、改进产品,为涉农主体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杨晶贻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