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罗卫东 | 浙江应继续做好民营经济这篇大文章
最新动态
罗卫东 | 浙江应继续做好民营经济这篇大文章
2024-11-2519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国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位居全国各省市区中后位次,不断迅速攀升。1979—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其中1992-1997年年均增长16.4%,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分别高出3.8和5.4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于1992年提前8年实现,到1997年底又实现了翻三番。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38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2位跃升到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10515元,也居全国第4位。1978—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位居全国第2位,其中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位居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位居全国第2位。此后,浙江经济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值,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

作为一个地处东南沿海,自然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紧张,综合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省份,何以在1978年以后短短20年时间里,脱颖而出,实现经济发展的巨大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浙江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率先实现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创新。解除了旧的意识形态给各类经济主体带来的思想包袱和观念藩篱,极大地激活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动能和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事功动能。充分激发了各类经济主体干事创业、发财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在浙江大地,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的各种创举也才能遍地开花,蕴藏在民间社会的发展资源和发展动能由此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尤其值得高度重视的,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思想解放激活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创业动能,以不断唤醒的企业家精神和持续壮大的企业家队伍去克服土地、资本等实体性发展要素以及技术进步储备相对匮乏所导致的发展瓶颈。在省市区比较的视角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活力和动能,是浙江发展的主要内驱力,也是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历程,浙江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基本动能,各种经济形式良性互动,五大建设协同推进的内生性发展模式。

进入新时期,浙江经济担负着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今天,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历史情境已经不同于以往。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制度、环境等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任何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要实现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不能就事论事,仅从单纯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或者技术创新的层面思考问题,而应该去深挖推动这些创新的深层次动能,也就是作为诺斯所说的那个“一级创新主体”到底是谁,来自何方,以及因何而创新。浙江自身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乃至全球市场经济史,都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几乎所有重大的制度、技术和组织变革,都是企业家创新的产物。我们甚至不能撇开企业家来谈生产要素的配置,因为缺失了成千上万企业家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市场体系根本就不可能有效运行,价格机制也不可能发挥作用。总之,如果没有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经济主体的主动性、创新力和执行力的激活,一切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空谈。蓝图擘画得再好,举措设计得再周全,没有行动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一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浙江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根本的原因就是,一直以来,在浙江的环境里,企业家既有强大的创新精神,更有强烈的创业意愿,这个不断壮大的群体,愿意有所作为,可以大有作为。

就在本月12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我省106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109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19家企业上榜“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三张榜单上榜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国工商联于9月底还发布了“2024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和“2024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榜单”,我省分别有87家、100家企业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这是近年来我省首次实现大满贯。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浙江省一直以来不断推进和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尤其是近年来“最多跑一次”、“数字化”等一系列改革,致力于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率、获得感的产物。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上榜的民营企业老面孔居多,而且盈利能力弱化,上榜企业只有六成盈利,这虽然有经济周期等客观原因,但也意味着这些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面临困难;第二是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与深圳等地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民企研发投入和专利技术进入全国百强企业的绝对数虽然位居全国第一,但是相对系数只有0.82,也就是只有82%的民营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500强的水平。报告显示,在研发投入榜单中,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深圳就占了三席,而且投入平均规模远大于浙江企业。特别是华为和腾讯近年一直保持民企科技研发及创新的领跑角色。华为是目前累计获得中国授权专利最多的企业,其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4万件,累计公开专利已经超过33.6万件,在全球ICT领域、尤其是5G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创新成果。紧随其后的腾讯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640.78亿元,自2018年至今其研发投入累计超过3000亿元。截至2023年底,腾讯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7.5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7万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云技术、大出行、即时通讯等前沿领域,全链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等AI技术持续升级。

此外,浙江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目前也面临着可持续内生性发展动能弱化的问题,民营企业盈利能力趋弱、投资意愿低迷、扩张和转型发展动力不足等等的状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在与企业家朋友的交流中感到,这些年,由于各种内外原因的影响,一直以来浙江引以为傲的企业家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企业家的生存、发展和创业的综合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出现波动,稳定性不够。受其影响,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期也不免出现波动,创新创业的热情有所减退。抱有停下来歇一歇、观望一下再说心态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甚至也有金盆洗手退出经营或者干脆移民出境做寓公的企业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家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力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担当者,只有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激情、信心和动能,经济高质量发才能落到实处。激活新时代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十分重视研究,从经济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传统的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怎样的企业家队伍,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培育和激活这样的企业家精神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新阶段,到底需要怎样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企业家精神的这个动能到底是什么,它来自何方又如何激活这样一些重大的深层次问题。

持续做好民营经济这篇大文章,是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推荐阅读


罗卫东 | 浙江发展人文经济的文化禀赋

罗卫东 | 继续走好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罗卫东,蓝蔚青 | 人文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杭州的探索与实践

2024,期待自主性的回归

罗卫东 | 杭州: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内核

罗卫东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罗卫东 | 1978-1998年的浙江现代化道路(下)

罗卫东 | 1978-1998年的浙江现代化道路(中)

罗卫东 | 1978-1998年的浙江现代化道路(上)

罗卫东:数字化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没有个体幸福,哪来的幸福城市?!

城市会思考 生活更幸福: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幸福城市建设的实践


感谢关注来英书院!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